九游体育(集团)官方网站

40正青春 笔尖记录目光见证!致敬时代书写者!(八)-九游体育集团
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您好!欢迎访问九游体育集团
为全球客户提供绿色、节能的铝材解决方案专注于高端门窗系统和全铝应用服务
全国咨询热线:0757-26368996
热门关键词: 联合幕墙论坛官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资讯 > 行业资讯

全国咨询热线

0757-26368996

40正青春 笔尖记录目光见证!致敬时代书写者!(八)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16 11:31:03 点击次数:

信息摘要:

40正青春 笔尖记录目光见证!致敬时代书写者!(八)

  九游官方入口

40正青春 笔尖记录目光见证!致敬时代书写者!(八)(图1)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7月15日,《山西经济日报》迎来了创刊40岁生日。

  犹记得,从创刊之初仅仅是四开四版小报的《山西经济信息报》,到同年8月26日更名为《山西经济报》,从1986年10月从“小报”升级为对开四版的“大报”,到1993年正式更名为《山西经济日报》,“她”不再仅仅对信息进行集纳、分类及简单处理,而是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

  犹记得,从最初由四部门主办,到1993年成为省政府机关报,再到2003年划归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她”于变化中计深远,完成自己破茧成蝶的蜕变;

  犹记得,从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山西再涌开放潮》,到1997年的《漳电股票发行第一天》,到2005年的《运城要造飞机了》,再到2025年的《全民阅读大会》,“她”用一篇篇精彩的稿件、一次次深入的调研、一场场精心的活动,持续传递着丰富的资讯、宣传着市场的功能、助推着行业的发展;

  犹记得,从早期的盐业调查、汾河治理,到省内田间地头、矿企车间,再到国外商务活动、展销推介,经济报人的脚步从省内各地走到了世界多国,并把最新鲜的资讯、最真实的动态、最前沿的观察、最生动的故事,及时呈现给我们的读者。新闻人践行的“四力”,“她”给出了一以贯之的答案;

  40年风云激荡,40年笔墨春秋。在“她”40周岁之际,我们特别策划“用笔尖记录时代、以目光见证发展——40年见证《山西经济日报》报道的力量”栏目,撷取40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瞬间,聚焦每一个定格的光影,放大为山西经济砥砺前行的注脚。让我们以报为史,重温那些改变山西的故事,致敬每一位时代的书写者,更激励你我,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的“晋彩”华章。

  7月1日凌晨,时针滑过两点,记者来到报社4楼,见到了要闻部夜班编辑李影,她和校对小声讨论稿件细节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夜班的节奏总是很快。在漫长的黑夜中,我们需要保持十二分的清醒,因为一个标点的错误都可能影响巨大。”李影告诉记者,“打造一块精品版面,必须对稿件内容、标题、版面布局进行全方位打磨。”

  荣获第三十届山西新闻奖的2020年12月30日《山西经济日报》1版就是例证。版面背后那个紧张而繁忙的夜晚,李影记忆犹新。

  彼时,山西作为传统能源大省,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以新闻版面精准呈现全省上下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如何将创新置于宏大叙事的核心地位?当天的值班总编将头条稿件《书写转型发展的“山西答卷”》作为版面的“定星盘”。随后,版面编辑李影以“深度报道+精炼短评+亮点图片”的组合模式,让这篇深度报道更具冲击力。

  “做精品版面,稿件是根基,标题是灵魂。”李影说,“如何让大标题简洁大方、醒目突出,让小标题如利刃般划开议题、层次分明,值班总编、夜班主任、编辑要反复修改。只有标题简洁有力、一语中的,才能让稿件‘立’起来。”

  边栏也并非配角,她精编的《太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迈上快车道》《运城首家名特优产品直营店落户海南》等4条地域特色鲜明的消息,使整个版面搭配协调、信息量大。

  编辑版面时的从容,非一日之功。从2013年由大同记者站调入总编室时的忐忑,到如今独当一面的沉稳,李影将成长归功于报社这片沃土。领导和同事毫无保留的“传帮带”,让她夯实了业务根基;报社持续提供的专业培训与交流平台,让她不断汲取新知、精进技艺。

  夜班的压力与疲惫是常态,支撑她年复一年坚守的是那份在字里行间找到的归属感与价值认同——报社的培养让她不断成长,找到了工作的意义。

  站在《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的新起点,李影坚定地表示,未来,她将以更专业的态度、更严谨的作风,继续为报社发展添砖加瓦。

  她告诉记者,深夜报社的灯,早已超越了物理的照明,成为一种精神坐标——在信息碎片化、传播快餐化的时代洪流中,总有一群“守夜人”,以如磐的定力、如火的热情和如琢如磨的匠心,在版面上精耕细作。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报纸的安全出版,更是新闻专业的尊严。

  正是他们在寂静长夜里的坚守,才让那些关乎时代律动、发展大局的“山西故事”,得以在每一个清晨清晰、有力、温暖地抵达读者。

  这,便是新闻工作者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的温暖答卷——在漫漫长夜里坚守和“发光”。

  2021年寒冬,正值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闭幕,会上提出的“一群两区三圈”区域新布局,让侯马市委、市政府找准发展思路,随即部署了打造晋南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

  “我们嗅到了时代命题与基层实践的共振。”时任山西经济日报社副社长陈刘锋回忆道。在报社选题会上,他拍板以“旱码头兴衰史”为切口,解剖县域经济转型的深层逻辑。这既是侯马之问,更是资源型省份发力破局的缩影。

  报道小组践行着报社传承已久的“驻村式采访”传统,在与扎根侯马40年的侯马市浙江商会会长林德标长谈中了解到当地“26万人口中浙商超3000人”的数据时,陈刘锋敏锐地捕捉到“1%现象”背后的营商环境密码。随即他带队蹲点侯马市新田路地下商城建设现场,记录浙商连福东“打造地下商城样本”的雄心从蓝图变为混凝土的全程。为呈现产业“含新量”,报道小组在正大制管车间守候3天,见证国内首台F300大方矩机组投产时刻。

  这种“脚底板下出新闻”的作风,源自他在《山西经济日报》多年淬炼的职业基因。

  陈刘锋说:“面对典型报道易陷成就罗列的窠臼,报道以‘问题意识’开篇,引用老工人‘侯马发展慢了!’的慨叹,用危机感强化转型叙事的张力,创造性地将市级‘1236规划’与省级‘六个领域三个体系’高质量发展矩阵对接,以‘古今对话’铸魂,挖掘‘晋国古都’与‘现代旱码头’的精神共鸣。”

  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成为报社人才培育模式的生动注脚,老中青接力,平台赋能。老将掌舵、中坚攻坚、新锐破壁,这种梯队化作战模式,正是报社多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新闻工匠孵化器”。

  当老报人将泛黄的采访笔记交给新人时,传递的不仅是调查方法,更是脚沾泥土、眼透本质的职业基因。

  “一篇报道能成为城市招商手册的slogan,是记者的荣誉。”陈刘锋抚摸着2021年刊发《昔日“旱码头”的新自信从哪来?》的报纸,眼中闪着光……

  3年后,当中欧班列满载山西铁矿粉与哈萨克斯坦大麦往返侯马;当“洋货码头”的玻璃幕墙反射出晋国纹饰;当侯马“公园城市”的沙盘变成“十园一区”的实景,新闻人的笔早已化作城市发展的“刻刀”,在时代答卷上刻下永不褪色的注脚。

  如今陈刘锋担任山西市场导报社社长,在《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他衷心祝福:“愿报社接力者永葆‘老笔杆’的赤子情怀,熔铸‘新屏幕’的传播智慧,让每一篇报道既有深耕本土的泥土芬芳,更具观照时代的思想锋芒,继续作山西高质量发展的瞭望者、记录者、奋进者!”

  起初,太原恒山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不过是一家由十几人创立的“小作坊”,在20世纪80年代悄然起步。然而,经过四十余载坚持不懈的技术革新,其生产的不锈钢修磨机已在全球行业内声名远扬,远销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

  2022年8月,本报记者刘业飞撰写的报道《这家“小作坊”如何走向世界》横空出世,不仅为读者揭开了这家企业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成长为全球行业内知名企业的神秘面纱,更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企业蕴藏的深层价值。这篇报道在2023年荣获山西新闻奖二等奖。

  对刘业飞而言,这篇稿子的问世,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采访,而是一次深度挖掘新闻价值的“掘进”之旅。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业飞得知太原恒山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不锈钢修磨设备竟被全球十大钢铁企业中的3家所采用。作为一名拥有近20年从业经验的新闻人,他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意识到,这是一个不仅在山西,甚至放在全国来说都很了不起的企业,尽管山西企业家大多低调内敛、不爱宣传。

  为了能在采访中精准把握关键,挖掘出企业背后的深层故事,刘业飞在采访前就做足了功课。他查阅大量资料,与行业专家深入交流,精心制定采访提纲,并列出了20多个关键问题。随后,他连续3天深入企业,与企业创始人、技术人员及普通员工进行面对面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创始人袁文斌充满艰辛与激情的创业故事、员工们在生产一线的默默奉献、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中的探索与突破……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他笔下生动的素材。

  “我期望通过这篇报道,让读者看到小微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所能激发出的无限潜能,以及它们为推动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刘业飞说,这家企业的成功,更是对无数坚持创新的企业家的鼓舞。

  在谈及对新闻事业的追求时,刘业飞的神情变得庄重而认真。他坚定地说:“我要做一名有温度、有深度的记录者,从选择成为一名记者的那一刻起,我就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但刘业飞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新闻理想,坚持做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如今,他已经在报社工作15年,见证了报社从出版发行10000期到媒体融合等一系列重大历程。在《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他衷心祝愿报社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并表示自己将不忘初心,继续在新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负众望。

  在媒体融合浪潮中,传统纸媒如何突破重围?山西经济日报社用一部部承载乡愁的纪录片给出了答案,不仅为自身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更为传统媒体转型树立了标杆。

  2023年春,第三十二届山西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山西经济日报社选送的新闻纪录片《汾城镇》获一等奖,这个沉甸甸的大奖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自2022年起,山西经济日报社以“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为主题,组织人员深入山西20多个传统村落,推出18集系列纪录片,累计播放量突破2000万次。

  近日,记者对话山西经济日报社全媒体农业新闻部主任、导演欧志强,揭秘这场文化传承背后的创新实践。

  “我们不是在拍摄纪录片,而是在与时间赛跑。”欧志强目光穿过玻璃幕墙望向龙城太原的万家灯火。在他的镜头语言里,汾城镇斑驳的城墙会说话,丁村古宅的雕花窗棂流淌着光阴的故事,而那些即将消失的农耕技艺,正在4K超清画面中获得永生。

  “项目启动时,我们只有5个人、一台相机和一颗敬畏文化的心。”欧志强回忆。

  2022年,面对资金短缺、技术薄弱等质疑,山西经济日报社委会毅然投资购买设备,组建起老中青结合的摄制团队。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报社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更为报社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摄制团队以“一村一策”为原则,从11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精选典型,围绕“四个一”(遗址、村落、寺庙、非遗)构建叙事框架,用镜头记录三晋大地的深厚文化底蕴。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但城镇化让它们面临消亡风险。”欧志强表示。在得胜堡村,摄制团队需在零下26℃的严寒中抢拍日出;在王化沟村,团队成员帮村民扛葱干活……“正是这些细节,让纪录片有了温度。”他认为,镜头不仅要对准建筑,更要对准人物——如岳晚增60年坚守供销社的信念、解玉霞讲解元代观音像时的热泪等等。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让纪录片更加贴近观众,也更加深入人心,为报社的文化传承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们打破了‘纪录片=长视频’的刻板印象。”欧志强告诉记者,系列纪录片通过山西经济日报社新媒体平台分发,采用“主推平台错峰发布”策略,单集最高转发量达60万次。在岳家寨集市,摄制团队用无人机穿越拍摄,意外触发“寻找失联无人机”的UGC互动,话题冲上本地热搜。这些创新的传播方式,不仅扩大了纪录片的影响力,更为报社的新媒体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这些实践让我和团队掌握了短视频时代的传播密码。”更让他感慨的是,“报社的支持让我们敢于突破——从长视频叙事到碎片化传播,从单向记录到互动共创,每一次转型都是媒体人技能的自我革新。”

  在欧志强眼里,传统媒体不是没落,而是需要找到新的赛道。展望未来,他动情地说:“是报社领导的远见与担当,让我们的镜头有了守护文明的力量。我期待山西经济日报社能够继续发扬‘古村星轨下的坚守’精神,不断探索媒体融合的新路径,为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同时,欧志强祝愿报社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2024年3月30日,云南昆明,2024中国网络媒体论坛颁奖典礼现场,山西经济日报社、人民摄影报社社长吴登明双手接过沉甸甸的荣誉证书。此次,山西经济日报社选送的《在传统村落里探寻“三晋文脉”》项目获评“全国十大正能量传播案例”,是我省唯一入选作品。

  这并非山西经济日报社首次在纪录片领域获奖。2023年,报社拍摄的以“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荣获山西新闻奖一等奖。

  从省级奖项到国家级荣誉,耀眼的光环背后,是一场深刻的转型探索,更是一次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

  当全国纸媒在转型浪潮中艰难探索之际,2022年8月,吴登明带领山西经济日报社委会作出关键性决策:举全社之力拍摄中国传统村落纪录片。这一决策基于双重考量:其一,扭转外界对山西“唯煤”的刻板印象,彰显其作为五千年文明厚土的文化底蕴。其二,与其在技术短板处焦虑徘徊,不如将深耕四十载的文字功力转化为影像叙事的独特优势,用文字厚度托举影像表达高度。

  经过系统梳理,报社将镜头精准聚焦于山西的核心文化资产——11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居全国首位)与619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领跑北方省份)。随后3年,“留住记忆、留住乡愁”系列纪录片拍摄工作一路向前,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成功实现了关键性转型。

  2023年8月,报社启动了“留住记忆、留住乡愁”的姊妹片——“乡村振兴·山西样板”系列纪录片的拍摄工作。“一古一今”的布局,带动报社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随着转型之路持续拓宽,报社的合作与创新项目不断涌现:与山西省铁路护路联防中心合作拍摄《走“晋”传统村落》宣传片,与方山县委宣传部联合制作我省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AI于成龙》……2025年,“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AI精品案例”征集展播活动结果出炉,《AI于成龙》入选该活动优秀作品名单,成为我省唯一入选作品。

  着眼于未来,报社转型发展的蓝图正勾勒出更富创新力的图景:组建专门技术小组,探索“实景+AI”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启动传统村落影像数据库建设,为619个中国传统村落建立系统完善的影像档案,夯实北方汉民族文化基因库的根基……

  “当主流媒体人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耕三晋沃土,那些蕴藏在表里山河间的厚重文化积淀,终将成为激发巨大传播能量的不竭源泉。”吴登明说。值此《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吴登明展望未来:一代代报人继续以笔为犁、以镜为眼,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报社将以文化传承为基、技术创新为翼,在融合发展中砥砺前行,让主流媒体的声音穿透时空,再创媒体融合的崭新篇章!

  几天前,在繁忙的工作间隙,记者和山西经济日报社太原记者站负责人王媛聊起了2025年4月23日至25日在太原市举办的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时隔两年再次回到文化领域,我觉得自己有了新的成长,下笔也有了新的感受。”王媛感慨道。

  4月初,王媛接到了参与报道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的任务。面对这个由中宣部主办的国家级盛会,王媛感到既熟悉又充满挑战。这不仅是太原记者站的重要任务,也是她时隔两年后再次深度接触文化领域的报道。

  4月11日,《山西经济日报》开设《培育读书风尚、建设文化强国——聚焦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专栏,由王媛采写的开栏综述《缕缕书香浸润美好三晋》在头版刊发。她在这篇综述里饱含深情地写道:“当晨光掠过图书馆的玻璃幕墙,当暮色染红农家书屋的木质书架,无数个平凡的灵魂正被文字点亮。因为阅读,让三晋的美好不止于表里山河,更在人间烟火,在思想的光芒里永恒绽放。”

  阅读大会期间,王媛的报道全面铺开。她采写了呈现大会首日盛况的全景式报道《书香三晋、“阅”动晋阳——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太原掀起阅读新高潮》,概述我省校园阅读空间情况的《读书正当时、书香满校园——我省校园阅读空间观察》,大会宣传报道收官之作的《“阅”表里山河、“读”盛世华章——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综述》……

  广泛聚焦论坛、阅读推广、重读经典、名家讲坛、榜单发布、展览展示等多个方面,点面结合,亮点纷呈,她用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的报道圆满完成了任务。

  大会首日,王媛在“重读赵树理”读书分享会现场遇到了省图书馆宣传推广部主任刘鹏飞,他带来一个好消息:王媛采写的《缕缕书香浸润美好三晋》一文被选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中宣部机关服务中心(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全民阅读网“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专栏,是我省唯一入选的稿件。此外,这篇稿件还被澎湃新闻、文明山西、省文旅厅、太原市文旅局等多家官方网站转载,受到大会组委会和媒体同行的广泛赞誉。

  时光荏苒,光阴如箭。2003年,王媛初入山西经济日报社,成了文化部的一名记者。此后的20年间,她深耕文化领域,在文学、文艺、美术、文博、考古、出版等方面深入挖掘,采写出一批有质量的文化类稿件,多次获奖。

  2023年,在报社新一轮的工作调整中,王媛来到太原记者站担任负责人。工作范围从一个点扩展到一个面,领域更宽广,内容也更繁杂。然而,她内心始终怀揣着对文化的热爱。

  “我是一个‘文化人’。”王媛告诉记者,从文化部到太原记者站,她走到了更加接地气的岗位。这两年里,她扑下身子,采写了多篇有影响力的稿件,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山西经济日报》在太原的影响力。

  “《山西经济日报》40岁了,早已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我愿做这棵大树上一片向阳的叶。”王媛的眼中闪烁着温柔而坚定的光芒,“在年轮的流转中与报社共呼吸,在春华秋实里与同仁同成长。我期盼着,每一缕照耀报社的阳光都能折射出自己生命的翠绿与金黄——既融入大树的葳蕤生机,又绽放属于一枚叶片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