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的地块是谧空间武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2021年以底价30310万元竞得的东湖高新区P(2021)073号地块,成交楼面价约为8326.96元/平方米。
根据股权穿透,这是小米全资持有的公司拍下的地块,总投资80亿元,要建一座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总部或区域总部,住宅地块定向卖给小米员工。
小米开发房地产的新闻似乎早已屡见不鲜,但真正投产亮相对外开售的住宅项目似乎没有过。
再来看小米规划住宅的地块素质:地块不大,只有2栋百米高层、2栋50米小高层,332户,容积率2.0,建筑密度19.5%,住宅建筑面积35700㎡,地块素质可以算优秀了,配建有养老服务用房、儿童老年活动场地、九游官方入口公共厕所、垃圾房。而且阳台、空中花园面积3935㎡,也就是说,可能是四代宅?
但曝光的效果图里,看起来不太像四代,而是相对传统的公建化立面,铝板+玻璃幕墙的设计。
年轻人的第一套房,拿地土拍、设计、盖房靠众筹,房子对标万柳书院,价格对比鹤岗,市场价2万/㎡,小米房产7999元/㎡起。
产品一定要有创新,什么撸猫户型、电竞户型、九游官方入口无孩户型,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车库里的充电桩和家里的小爱同学联通,你在家里可以呼唤小米汽车充电,在车里可以让小米电饭煲做饭,手机上的什么陶瓷、微晶、奥氏304、铸压一体化全用在外立面和户内,饥饿营销做得好,买房靠手速抢不到。
充会员可以享受全套小米智能家居,看广告可以减少月供,交房时不服先跑个分。
十年前雷军和杨国强、郁亮做过深度探讨,甚至也官宣过和华润、万科合作,也曾经在北京上海高价拿地,但最终都无疾而终。上海的地甚至花了15.5亿交了3亿保证金,后来土地被收回,再后来被绿城48亿拍下成为新地王。
14年冯仑和郁亮去小米参观学习,雷军问他们了一个问题:房子为什么不能削一半价去卖?直接把冯仑吓坏了。
雷军去年也在亚布力论坛说过,他们测算北京房价应该降到2.1万元每平米,可官方指导价是5.4万元每平米。要是按小米模式来,房价至少得砍掉一半。
何为小米模式?前段时间刚读了雷军那本《小米创业思考》,小米的成功主要基于几个关键点:用户参与、极致产品、成本定价、高效率运营和互联网思维。
小米模式是以“技术为本、效率革命、用户共创”为核心的商业模式,通过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铁人三项重构产业链,实现“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性价比目标。
简单来说,其实是通过效率的提升,比如资金使用效率、产业链整合,体验的提升,快速迭代,打造爆品。
从小米手机,到小米手环、智能插座、充电宝、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电视等等一系列产品,再到小米汽车,小米及其生态链所到之处风卷残云,小米生态链通过顺为资本等平台累计投资超550家企业,其中25家已经上市了。
那为什么雷军把地退了,不开发房地产了?是算不赢账?行业太重?是没挑战?没利润?
传统房价构成里,土地成本占45%,管理费税费占15%,融资成本占12%。看起来利率挺高,但真正的净利润,跟小米卖硬件差不多。虽然它是个很重的行业,但雷军不怕重,我的理解是,小米可能不是不做,是没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
依赖土地金融的 拿地 - 开发 - 销售 模式,导致资金周转率低(平均 2-3 年),资金成本高企,抗风险能力弱。
开发商主导的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市场信息不对称严重,用户体验割裂。
建筑行业工业化率不足 10%,供应链分散,质量管控依赖人工,成本与工期不可控。
首先小米的思路,一定是爆品逻辑。小米做产品,会采用 最小可行性产品(MVP) 策略,先建个小项目练练手。等等,开篇那个项目怕不就是练手的?
小米的产品经理不会闭门造车,而是主打“听劝”,注重用户反馈,快速迭代产品,和用户共创,深入挖掘居住痛点去定制化产品,什么隔音、人性化、居住舒适度,真正的全生命周期户型,户型按个按钮一键切换墙体改变户型结构,一定有一些痛点考量击中人心。
传统房企需18个月完成开发建设,小米模式通过一八三制开发体系压缩周期:一个月用户需求与设计完成,八个月模块化施工,投资智能建造企业,推动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全装配式、模块化住宅将工期再缩短 30% 以上,全线机器人造房子,三个月场景化交付。
联合建材企业打造 小米优选 供应链,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与建筑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大规模采购降低材料成本。在施工环节,引入先进的建筑技术与管理模式,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工期延误带来的成本增加。同时,精简企业内部管理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将节省下来的成本反馈给购房者,进一步提升产品性价比。
也许你发现了,小米成功的核心是产品,效率,产业链整合,后期运营。这些运用到房地产上也同样适用,而地产观察在做的,也是这几件事。
3月28/29日,「第六期地产观察高品质实训营」开启,把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做好产品一次性讲透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