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产业为何需要强化资源保障?我国虽为全球最大铝生产国,却面临铝土矿对外依存度超 60% 的现实困境。《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7 年国内铝土矿资源量力争增长 3%-5%,再生铝产量突破 1500 万吨,较 2024 年的 1050 万吨大幅提升。这背后是多重战略考量:一方面,通过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和煤下铝共采技术,山西、河南等地正打造示范矿山,试图将 “沉睡” 的低品位矿转化为可用资源;另一方面,再生铝回收体系的完善 —— 如 “互联网 + 资源回收” 模式和再生铝基地建设,将推动铝资源循环利用率从当前水平向更高目标迈进。值得关注的是,赤泥综合利用率目标设定为 15% 以上,这种曾被视为 “工业垃圾” 的废弃物,正通过路基材料、生态修复等技术实现规模化利用。
铝加工产业如何实现从 “大” 到 “强” 的蜕变?《实施方案》给出清晰路径:通过产能兼并重组和产业集聚,推动铝加工向新能源、电子等细分领域聚焦。例如,广东、山东等地正围绕终端产品打造产业集群,而江西、河南等地则探索再生铝与铝加工的融合发展。在产能布局上,电解铝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目标提升至 30%,500kA 及以上大型电解槽的推广,将使铝液交流电耗控制在 13000 千瓦时 / 吨以下,较当前水平进一步优化。更值得期待的是,“以铝节铜”“以铝代钢” 等替代工程的推进 —— 如全铝商用车、光伏型材等应用场景的拓展,将推动铝产品从基础材料向高附加值构件升级,助力我国从 “铝加工大国” 向 “高端铝制品强国” 转型。
铝产业的技术创新究竟有多重要?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高强铝合金自给率不足 40%,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仍依赖进口。《实施方案》为此部署了一系列 “硬核” 举措:构建 “企业 + 科研院所” 创新联合体,突破低碳冶炼、精密加工等关键技术;针对新能源汽车、储氢储能等领域,研发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及高精度轧制装备。例如,中铝集团已实现飞机主结构铝材国产化率大幅提升,而魏桥创业集团正攻关 “赤泥减排与高强铝合金制备” 等前沿技术。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转型被纳入创新体系 —— 通过 AI 模型优化生产过程、建设智能工厂,铝产业正从 “经验驱动” 转向 “数据驱动”,如中铝集团的 “坤安” 大模型已在矿山、冶炼等场景落地应用。
铝产业如何在 “双碳” 目标下实现涅槃重生?《实施方案》给出系统性方案:在能源结构上,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目标从 2024 年的 25% 提升至 30%,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将深度融入铝冶炼环节;在生产工艺上,大型化电解槽改造和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将推动电解铝综合能耗持续下降;在产业生态上,绿色矿山、绿色工厂的建设和环保绩效 A 级企业的培育,正重塑铝产业的 “绿色基因”。例如,南山铝业通过 “风、光、水、储、林” 协同模式,打造低碳铝生产标杆;而电解铝产能向清洁能源富集地区转移(如内蒙古、新疆),则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强度。这种 “技术减排 + 结构减排” 的双重路径,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铝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未来的关键。
从 “工业粮食” 到 “战略资源”,铝产业的重要性早已超越单一行业范畴。《实施方案》的出台,恰似一场 “及时雨”,既回应了资源短缺、环境约束等现实挑战,更勾勒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蓝图。当国内铝土矿增储与再生铝回收形成 “双轮驱动”,当创新技术与产业升级产生 “化学反应”,当绿色转型与数字化浪潮深度融合,铝产业不仅将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更将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书写中国方案。
1.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_国务院部门文件_中国政府网
2.《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解读_政策解读_中国政府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