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在规模、技术以及市场应用领域实现超越,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靓丽名片。“我们要全面客观认识光伏产业发展形势,坚定信心,多措并举,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主持召开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时指出,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光伏行业正面临供需错配、非理性低价竞争等多重挑战,企业盈利承压、脱困迫在眉睫。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企业如何破局?政府与行业又该如何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针对以上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咨询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
近年来,中国光伏企业凭借技术与成本优势,在全球新能源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全产业链技术遥遥领先,市场规模连年快速增长。然而,在行业持续繁荣的表象之下,企业却深陷亏损泥沼,经营困境日益加剧。吕锦标指出,企业“片面追求市场占有率、盲目扩产拼规模”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制约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症结。
2022年,晶澳科技(002459.SZ)7次官宣扩产,累计投资近500亿元;隆基绿能(601012.SH)投资145.5亿元,在鄂尔多斯建设46GW单晶硅棒及切片项目,此外,还投资452亿元建设西咸新区100GW硅片+50GW电池项目;晶科能源(688223.SH)投资110亿元建设11GW高效电池、8GW组件及5GW电池组件生产线年,通威股份(600438.SH)、隆基绿能、晶澳科技继续扩产,晶科能源则宣布在山西投资560亿元实施大规模扩产计划。
“为抢占市场份额,企业不惜举债扩产,叠加上市融资便利,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负债率也持续高企。”吕锦标认为,这种“互联网式烧钱”思维在光伏产业愈演愈烈:企业试图通过低价策略挤压竞争对手,甚至“以亏换量”。
吕锦标介绍,从2023年四季度起,全行业进入亏损周期,多晶硅、组件等核心环节持续“失血”。数据显示,2024年,A股68家光伏制造企业,合计亏损约257亿元。而在2023年,则是合计盈利993亿元。
吕锦标分析,光伏行业的核心问题在于对自身定位的认知偏差——将制造业属性的光伏发电装备制造业等同于互联网行业,误判“烧钱换市场”的可持续性。事实上,光伏产品作为发电设备,其市场需求虽长期增长,但企业生存的根本仍在于盈利能力,而非单纯的市占率。
与互联网行业“烧钱淘汰对手后垄断平台”的逻辑不同,光伏产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系统化技术体现在产业链各端点点滴滴、无处不在的工艺改进集成,当前占主流的晶体硅光伏产业拥有相同的技术支撑和装备及辅助配套,技术更新和工艺改进快速,但也容易形成优质产品同质化,企业之间可以有成本与性价比差距,但难以形成“代际碾压”。
“大家都想通过低价把对手逼退,但谁也没能力彻底淘汰谁。”吕锦标坦言,当前行业呈现“全行业亏损却无企业实质性退出”的现象:多数企业选择维持产能,以多晶硅为例,低价时通过阶段性停产减少亏损,仅保留核心团队与产线保养,一年亏损可以控制在亿元范围;而自以为成本优势开足生产的企业,哪怕只有10万吨,一年亏损超过10亿,还不算库存积压占用资金。
以组件环节为例,晶科能源2024年组件出货量92.9GW,位居全球第一。当年归母净利润为0.99亿元,但扣非净利润为亏损9.32亿元,这是其自2013年以来扣非净利润首次出现年度亏损。晶澳科技2024年组件出货量79.447GW。该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01.21亿元,同比下降14.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46.56亿元,同比由盈转亏。通威股份2024年组件出货量45.71GW。该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919.94亿元,同比下降33.87%;归母净利润亏损70.39亿元。
截至2025年二季度,全行业已连续亏损近2年。吕锦标预测,三季度仍难见转机。按照资本市场规则,连续两年亏损的企业将面临ST风险,这对依赖融资扩产的光伏企业而言,无疑是严峻考验。
吕锦标建议,头部企业需尽快摒弃“以规模论英雄”的发展逻辑,技术上没有代际优势,成本管控只是来自外部优惠,就不应该热衷生产竞赛和市场争夺。光伏还是很年轻的产业,唯有主流企业回归“盈利为本”的商业本质,才能实现中国光伏产业从“技术领先”“规模领先”到“高质量领先”的跨越。
今年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严禁低效重复建设,鼓励专业化分工。
“我们既要反对低水平重复建设,也要反对高水平同质化恶性竞争。”在吕锦标看来,部分企业在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盲目扩产导致产能过剩,亦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无序性。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不顾自身技术优势,盲目扩张全产业链,刻意追求“大而全”,从硅片、电池到组件全链条覆盖,甚至涉足配套业务,挤压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吕锦标分析,这种现象背后,与地方招商引资的“规模偏好”不无关系——地方政府为追求总投资规模,倾向于引入“全产业链项目”,而企业为获取优惠政策,往往被动响应,忽视了自身资金风险与专业能力边界。“企业投入数百亿资金,地方优惠仅占极小比例,却要承担巨额负债风险,这种‘为优惠政策而扩产’的逻辑亟待纠正。”吕锦标说道。
吕锦标建议,主流企业应该有战略定力,在核心环节做优做强后,才可能根据资源条件适度延伸产业链,要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破坏光伏产业生态。
此外,光伏制造业作为发电装备产业,其发展逻辑与传统能源设备不同:前者依赖市场化驱动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而后者受资源价格波动影响更大。“平价上网前,政策通过发电端补贴推动组件成本下降,这一阶段已完成;但当前政策若仍聚焦制造端直接扶持,反而可能扭曲市场信号。”吕锦标表示,政策需正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替代过程中的矛盾,避免因协调不足导致转型阻力。说到底还是在市场运用端的畅通和发展节奏给予预警和指引。
吕锦标特别强调,当前政策最关键的作用是“传递信心”。“光伏全产业链涉及千万从业者,关联玻璃、钢材、化工等众多配套产业,给予中国光伏产业地位的认同和信心传递,就是最重要的政策加持。”他指出,通过明确态度释放“与行业共渡难关”的信号,稳定资本市场与供应链预期——这既能缓解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担忧,也能避免上下游企业因恐慌引发债务连锁反应。“当市场相信行业长期向好,支持和相信市场主体有意愿有能力走出困境,企业才敢沉下心来调整,尽快终止‘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
对于企业而言,吕锦标认为,光伏龙头企业首要任务是重建对品质与品牌的自信:“不能再陷入低价泥潭,低于成本的订单坚决不接,重拾对自身产品价值的认可。”
他强调,企业必须摒弃“低价清市场”的竞争策略:“过去两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试图通过亏损换份额、挤垮对手的思路完全行不通——大家都在亏现金流,谁也无法独善其身。”企业应回归“盈利为本”的经营本质,“中国光伏产品技术成熟、性价比突出,全球无敌,本应是盈利产业,持续亏损不符合商业逻辑,更难以为继。”
在市场份额与盈利的平衡上,吕锦标直言:“盲目追求高份额毫无意义。与其占20%份额亏100亿,不如守住10%份额实现盈利。”他进一步分析,若龙头企业集体缩减产能、控制出货量,市场供需失衡的局面将快速缓解,“供应不超需求,价格自然回升,这是简单的市场规律。”
当前行业的核心问题在于优质产能严重过剩。对此,他建议企业“以销定产、去库存为先”,“库存未清前暂停生产,避免越产越亏、现金断流。”同时,要做好“长期低开工率”的准备:“未来几年维持50%左右的开工率,反而能让价格回归成本线,哪怕每瓦赚一分钱,也比巨亏强。”
至于行业何时能回归健康轨道,吕锦标认为,关键在龙头企业的决心:“只要主要企业达成共识,停止扩张,控制产出、停止低价竞争,最快第二个月就能看到变化,价格至少能回升至成本线。若后续能维持供需平衡,行业便可逐步进入低毛利率但可持续的常态,像传统制造业一样,以几个点的净利润率稳健发展。”
面对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变化,吕锦标指出,光伏企业提升竞争力需聚焦三大方向:
一是技术差异化,避免随大流。当前行业存在“设备厂家交钥匙工程”“技术人员自由流动”导致模式趋同等问题,企业需跳出同质化陷阱,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在关键技术和产品线(如电池效率、材料创新、降本工艺等)上形成独特优势,而非简单复制行业通用路径。
二是重塑品牌差异化,找回溢价能力。如今光伏产品品牌溢价几乎消失,企业应通过品质管控、服务升级、市场定位细分等方式,强化品牌认知度与信任度,让品牌成为区分于竞品的重要标签,摆脱“仅靠价格竞争”的困境。
三是体制机制创新,激活企业家精神。企业需打破僵化的管理模式,建立更灵活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体系,充分释放团队创造力。鼓励单一的家族企业尝试众创共赢的产业发展生态;同时,企业家应回归商业本质,以长期主义视角布局战略,而非沉迷短期规模扩张,用创新思维应对行业变革。
新闻热线电话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广告招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