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江苏江顺精密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顺科技”)在深交所主板上市,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公司以37.36元/股的价格公开发行,对应发行市盈率为15.32倍。上市首日,江顺科技股价表现强劲,开盘即高开126.18%,报84.5元/股,最终以66.7元/股的价格收盘,较发行价上涨78.54%。
作为国内铝型材挤压模具及挤压配套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江顺科技已在行业内深耕二十余载,形成了深厚的技术沉淀与市场积累。公司具备研发、设计、生产及服务的全链条能力,凭借丰富的产品规格体系,成为国内少数能够为客户提供挤压模具及挤压配套设备一站式解决方案的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占据显著优势。
在技术创新层面,江顺科技走在行业前沿,牵头起草了有色金属行业首部铝型材热挤压模具行业标准,为规范行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同时,依托“院士工作站”与“省高精度工业模具数字化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大创新平台,持续强化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能力,夯实技术壁垒。
凭借突出的技术实力,江顺科技成功进入了华建铝业、栋梁铝业、鑫铂股份、豪美新材、敏实集团、旭升集团、兴发铝业、WISPECO等国内外知名铝型材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客户网络覆盖全球,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江顺科技在稳固现有客户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速推进生产线自动化升级进程,并不断提升新品开发能力。2022-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达到4,516.69万元、5,130.54万元和5,213.06万元,呈稳步增长态势,持续强化其多规格、全产线的一站式配套服务能力,巩固自身行业领先地位。
本文将深入剖析江顺科技在铝型材挤压模具及配套设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探究其如何依托技术创新优势,以“模具+设备+产品”协同业务体系,精准把握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加速全球化布局,实现业绩稳健增长。
公司身处铝合金产业链,主要产品为“铝型材挤压模具及配件”、“铝型材挤压配套设备”、“精密机械零部件”,上述产品主要面向铝合金加工制造企业。
铝型材挤压模具及配件、铝型材挤压配套设备、精密机械零部件等是公司的三大核心业务,2024年收入占比分别为42.98%、38.67%、14.27%。
铝合金在下游应用中通常是不规则的形状,并不是简单的铝板,所以需要模具来塑形。通过对铝锭加热并施加压力压向模具,模具约束铝材流动的方向和形状,就挤压出所需的型材。模具的作用就是用来给铝型材定型,一个形状的型材就需要一种模具进行配套,所以模具通常是定制化生产。
公司的配件主要是挤压生产线中要用到的挤压筒、挤压杆和挤压饼等部件,是挤压生产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递挤压压力的重要部件。
公司的设备是用于铝型材挤压工艺的各种大型产线装备,公司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做定制化研发,并生产出客户所需的设备,帮助其打造挤压生产线)精密机械零部件
综上来看,公司做的三大业务主要是“设备、模具、产品”,这三大业务具有很高的协同性。
公司技术实力较强,是首部铝型材热挤压模具行业标准的主持起草单位,依托模具业务形成的技术公信力,公司成功将业务版图扩展至设备制造领域。两项业务形成双向赋能:设备销售为模具业务打开市场入口,模具的技术优势则反哺设备,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构建起良性循环的业务生态。
此外,基于前两大板块积累的工艺know-how和设备适配经验,公司进一步向下游延伸至产品制造领域。这种垂直整合模式既能验证设备模具的系统性能,又能通过终端产品反哺上游进行技术优化,可实现全链条的价值放大。
这种技术标准-装备制造-产品输出的发展模式,既保证了各业务板块的专业深度,又通过产业链协同实现了1+12的整体效益,构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公司毛利率非常稳定,基本在35%上下,反映出业务模式和产品体系较为成熟。
公司产品下游主要是铝型材加工行业,铝及铝型材由于具有质量轻、易加工、耐腐蚀、导热导电及可回收性强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车辆轻量化、航空航天、新能源、3C电子、工业装备、机器人、金属包装等众多不同领域。
近几年,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光伏边框、风电外壳、储能舱体、3C电子精密零部件、航空航天高端铝材、机器人躯体等细分领域快速增长的推动下,铝型材需求持续增加,2024年铝型材产量创新高,达到6,783.1万吨。
公司主要终端下游包括建筑、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近年来,新能源产业(汽车、风电、光伏)的快速成长对于公司收入的稳步增长有重要贡献作用。
中国模具企业正迎来产品出海的战略机遇期。随着行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我国模具出口规模呈现加速扩张态势。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模具出口额为54.90亿美元;到2023年,我国模具出口额稳步增至80.13亿美元,与2022年同比增长4.4%,出口总额稳步增长。
公司践行全球化发展战略,精准把握全球市场机遇,成功构建境内外协同发展的业务格局。其中,海外市场表现突出,业务规模持续扩张,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22-2024年,境外收入占比从15.89%跃升至25.43%,年均提升近5个百分点,增速持续领跑整体业务,展现出强劲的国际市场拓展能力。
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主要用于高效、大批量生产工业品,是铝加工制造业的核心工具。由于模具多为定制化单件生产,所以行业呈现出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的特点。
然而,模具的尺寸精度又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工业品的质量,下游客户为确保大规模生产的品控,通常认证合格供应商后不会轻易更换,这种特点使得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容易形成较强的合作粘性。
国内铝型材挤压模具行业呈现分散竞争格局,多数企业受限于技术水平和资金规模,产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研发投入不足、服务能力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下游市场对多规格、全产线的一站式配套需求。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少数头部企业通过引进高精度加工中心、构建柔性化生产线,并依托模具开发+设备自动化改造+工艺优化的系统服务能力。凭借技术与服务的双重优势,这类企业不仅持续扩大市场份额,更在中高端模具领域加速实现进口替代,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公司是国内少数集研发、设计、生产及服务能力为一体、产品规格丰富且能够为客户同时提供挤压模具及挤压配套设备一站式服务的生产企业之一。2020年至2023年,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约为3.53%、4.27%、5.25%、5.87%,对于相对分散的模具行业,公司的业务规模属于较大的水平。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出具的证明,公司不仅产品相关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也较高,排名行业前列。
铝型材挤压模具及配件、铝型材挤压配套设备领域目前暂无A股上市公司,因此我们也可以侧面推断,公司在该细分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近几年公司的市占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1)产品矩阵的持续完善,实现了全产线一站式配套服务能力的突破;2)依托长期稳定的客户合作关系,在行业集中度较低的市场环境中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3)配套服务体系的有效强化,显著提升了客户粘性。这些优势共同推动了公司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
在铝型材挤压模具及挤压配套设备方面,公司已与国内铝型材制造行业排名前列的知名企业如华建铝业、栋梁铝业、鑫铂股份(003038.SZ)、豪美新材(002988.SZ)、敏实集团、旭升集团(603305.SH)、兴发铝业(,以及国外知名铝型材制造企业如WISPECO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铝型材作为中间工业材料,其应用价值需通过汽车、消费电子、建筑等终端行业实现。上述铝型材企业服务的终端客户包括特斯拉、中车集团、阳光电源、金风科技、通威股份等大型企业,其对供应商的认证要求较高,通常会对其铝型材供应商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模具品质、产品质量等进行审厂和认证,所以公司的模具和设备能够进入知名铝型材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也是公司技术实力被终端下游认可的一种体现。
在新能源汽车及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光伏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的驱动下,铝型材市场需求持续攀升。订单不等人,为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在IPO推进过程中,公司以自有资金提前启动募投项目建设,加快产能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根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建工程余额显著下降,主要因为募投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建设并转入固定资产核算,这表明募投项目的产能释放进程已进入倒计时阶段。随着新产能的逐步落地,公司将依托规模效应与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巩固行业领先地位。